嚴防輸入——猴痘究竟是什么?
發布日期:2023-05-12
2022年,猴痘病毒曾引起了大家的注意。起因是通常出現在非洲的猴痘,在2022年5月頻頻出現在英國、美國、葡萄牙等歐美國家。
雖然當時猴痘并未造成全球范圍內的大范圍傳播,但是近期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,截止至2023年3月17日,全球110個國家報告了86601例猴痘確診病例,死亡112例。
我國的周邊國家韓國、日本均已有猴痘病例報告,我國也已經報告了15例患者(重慶1例,香港2例,臺灣12例)。
什么是猴痘?
猴痘,顧名思義就是“猴子身上長出的痘”,于1985年從一組被用于研究的猴子身上觀察到,屬于痘科病毒正痘病毒屬。
猴痘病毒與天花病毒是“親戚”,同屬于痘科病毒正痘病毒屬,但與天花相比,猴痘的臨床癥狀更輕,屬于自限性疾病,大部分預后良好。嚴重病例常見于年幼兒童和免疫力低下人群。
猴痘的傳播方式
雖然被稱為猴痘病毒,但是猴痘并不只存在于靈長類動物中,嚙齒動物也可以成為其宿主并傳播猴痘病毒,人可能通過被感染動物抓傷咬傷而感染猴痘。
一般來說,猴痘病毒在人際間傳播并不常見。但現有信息表明,與有癥狀的病例發生密切身體接觸可造成人際傳播。
人際傳播途徑包括:密切接觸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、皮膚損傷部位或被污染物品等,通常只有在長時間面對面時才能發生呼吸道飛沫傳播。
此外,猴痘病毒還可經由母嬰傳播和性傳播。
猴痘的臨床癥狀
潛伏期:潛伏期5-21天,多為6-13天。
發熱:發病早期出現寒戰、發熱,體溫多在38.5℃以上,可伴頭痛、嗜睡、乏力、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癥狀。
淋巴結腫大:多數患者出現頸部、腋窩、腹股溝等部位淋巴結腫大。
皮疹:發病后1-3天出現皮疹。皮疹首先出現在面部,逐漸夢延至四肢及其他部位,皮疹多呈離心性分布,面部和四肢皮疹較軀干更為多見,手心和腳掌均可出現皮疹,皮疹數量從數個到數千個不等;也可累及口腔黏膜、消化道、生殖器、結膜和角膜等。
皮疹經歷從斑疹、丘疹、皰疹、膿皰疹到結痂幾個階段的變化,皰疹和膿皰疹多為球形,直徑約0.5-1厘米,質地較硬,可伴明顯癢感和疼痛。從發病至結痂脫落約2-4周。結痂脫落后可遺留紅斑或色素沉著,甚至瘢痕,瘢痕持續時間可長達數年。
猴痘為自限性疾病,大部分預后良好,部分病例可出現包括皮損部位繼發細菌感染、支氣管肺炎、腦炎、角膜感染、膿毒癥等。
猴痘的治療
對癥支持治療。臥床休息,注意補充營養及水分,維持水、電解質平衡。體溫高者,物理降溫為主,超過38.5℃,予解熱鎮痛藥退熱,但要注意防止大量出汗引發虛脫。
保持皮膚、口腔、眼及鼻等部位清潔及濕潤,避免搔抓皮疹部位皮膚,以免繼發感染。皮疹部位疼痛嚴重時可予鎮痛藥物。
并發癥治療。當出現繼發皮膚細菌感染時給予有效抗菌藥物治療,根據病原菌培養分離鑒定和藥敏結果加以調整。不建議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。
出現角膜病變時,可應用滴眼液,輔以維生素A等治療。出現腦炎時給予鎮靜、脫水降顱壓、保護氣道等治療。
心理支持治療?;颊叱4嬖诰o張、焦慮、抑郁等心理問題,應加強心理支持、疏導和相關解釋工作,根據病情及時請心理??漆t師會診并參與疾病診治,必要時給予相應藥物輔助治療。
中醫治療。根據中醫“審因論治”、“三因制宜”原則辨證施治。臨床癥見發熱者推薦使用升麻葛根湯、升降散、紫雪散等;臨床癥見高熱、痘疹密布、咽痛、多發淋巴結腫痛者推薦使用清營湯、升麻鱉甲湯、宣白承氣湯等。
如何預防猴痘
在猴痘病毒流行地區:應避免與野生動物接觸,特別是避免在無防護情況下接觸患病或死亡動物的肉、血液或其他部位,食用肉類必須徹底煮熟。
旅行期間或從流行地區返回后:如發現任何疾病都應向衛生專業人員報告,包括有關最近所有旅行和免疫史的信息。